季节更替,温差逐渐变大。早晚气温较低,午间依旧炎热,天气变化无常。由于气候的变化,秋季人的抵抗力显著下降,罹患流感的几率明显增加,有数据显示,流感在全球每年可导致29万至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马上又要进入流感高发季,我们该如何做好预防呢?
怎么判断是否得了流感?
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
流感的症状是临床常规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但由于流感的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易与普通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流感确诊有赖于实验室诊断,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抗原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流感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其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常见潜伏期为1~4天(平均2天),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
一般感染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24~48h即可排出病毒,排毒量在感染后0.5~1天显著增加,在发病后24h内达到高峰。成人和较大年龄儿童一般持续排毒3~8天(平均5天),患者感染不同毒株的排毒时间也会有差异。住院成人患者可在发病后持续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排毒,排毒量也更大。低龄儿童发病时的排毒量与成人相同,但排毒量下降更慢,排毒时间更长。与成人相比,婴幼儿病例中,长期排毒很常见(1~3周)。老人和HIV感染者等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人群的病毒清除能力更差,排毒时间更长。
什么才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建议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对10月底前未接种的对象,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
建议优先接种人群:
6~23月龄的婴幼儿;2~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特定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
接种剂次:
6月龄~8岁儿童: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6月龄~8岁儿童应接种两剂次,间隔≥4周;2018~2019年度或以前接种过一剂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则建议再接种一剂;9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仅需接种1剂。
除了接种疫苗,还有哪些预防措施?
1.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有效治疗药物,早期尤其是发病48小时之内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抗病毒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只能作为没有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能力的重症流感高危人群的紧急临时预防措施,可使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
2.采取日常防护措施也可以有效减少流感的感染和传播,包括: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出现流感样症状后,患者应居家隔离观察,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流感样症状患者去就医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转载自《揭阳日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