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7月,是手足口病发病的高峰期。近期在普宁华侨医院频频出现这样的声音:“最近手足口又多了嘛!”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官网上发布的《2018年1~12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中,手足口病去年全年发病数高达237万例,排在丙类传染病发病数首位。手足口病对我国儿童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手足口病,“元凶”是病毒
据普宁华侨医院儿科医生介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目前发现的已有20多种。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大多数患者会对感染过的肠道病毒血清型产生保护性抗体,因此,感染同一肠道病毒血清型而重复发病的几率较低。但因多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均可引起手足口病,且相互之间无交叉保护,所以同一个孩子有可能会多次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症状
普通手足口病基本的症状主要就是口腔黏膜和唇内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能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同时生手足口病的宝宝还会伴随烦躁、咳嗽、头痛、流鼻涕、哭闹、流口水、厌食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儿和隐性感染者,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因此,要对患病儿童进行居家隔离,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我国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手足口病防控核心信息》中指出,患病儿童应隔离至康复后的1周。另外,照顾患儿的家长,很可能是肠道病毒的携带者,在照顾患儿期间,尽量避免接触其他健康儿童。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样,主要是接触传播。儿童通过接触感染者的手、衣物、玩具、餐具等引起直接或间接感染。此外,感染者的唾液、分泌物同样携带病毒,可以飞沫的形式传播给他人。因此,预防手足口病,首先要切断传染途径。
手足口病严重吗?
医生表示,大多数情况下,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儿经过对症治疗后能够在7~10天内自愈,属于轻症手足口病。只有小部分的手足口病患儿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并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潜在的严重心肺功能衰竭,这就是重症手足口病。重症手足口病的患儿,病程初期往往临床症状表现轻微,但后期病情迅速恶化。因此早期识别重症和及时干预处理非常关键。
预防手足口病
医生提出,预防手足口病,应注意以下六点:
1.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并应及时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同时应指导儿童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掌握“六步洗手法”。
2. 家庭消毒 家庭常备“84”消毒液,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经常彻底清洗消毒,但“84”消毒液不应用于洗衣服。
3. 家庭卫生 应注意家庭室内外的环境卫生,清洁的环境有利于防病;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4. 接种EV71疫苗 EV71疫苗对该型病毒的手足口病有良好可靠的保护作用,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但只能预防由EV71型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
5. 及时就诊 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如发热、皮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溃疡等,及时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拖延治疗或者误诊易使患儿发展成为重症病例,甚至导致死亡。
6. 不和患病儿童接触 发病儿童的症状期传染性较强,应避免健康儿童和发病儿童接触,发病儿童家长也应主动告知其他儿童和家长。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要做些什么?
手足口病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主要的治疗方式就是缓解症状、支持治疗。如果是轻症手足口病,一般在家休养、观察即可,可以用药物退烧。对于手足口病,吃抗生素是没有用的,利巴韦林、中成药也同样不需要。
至于重症的手足口病,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发现病情严重的迹象,并尽快就诊。
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可能是重症手足口病,这时应该立即就医: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或表现与平日不同;高热不退(体温持续≥39℃,降温效果不佳)、频繁呕吐,肢体震颤或无力、站立不稳;呼吸、心率明显加快,身体出汗部位不对称,出现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6小时以上无尿)
3岁以下拒食。2~3天后症状无好转,面色苍白、呼吸困难,以及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纹(斑驳的蓝紫色花纹)等。(转载自《揭阳日报》)
通讯员 黄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