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星星 通讯员 方琼坤
儿童时期发生意外事故并不罕见,尤其是在假期期间。记者近日从普宁华侨医院外二科了解到,假期间该科接诊的意外伤患儿病例数相比往期有较大幅度上升,大多以外伤、烧伤及烫伤为主。而部分家长也反映,有些事故发生突然,在未送往医院时往往需要进行现场应急处理。针对外伤和烧伤、烫伤的一些家庭急救基本方法,记者采访了普宁华侨医院外二科黄志耿主任医师。
孩子遭遇外伤需及时止血
据了解,外伤是孩子最常遇到的损伤。不小心被小刀、玻璃割伤,被石块砸伤,或因门窗挤压造成指尖挤压伤,暴力致使手脚骨折、扭伤等等都是孩子在假期间极易遇到的外伤情况。一旦发生类似小创口手外伤,一般可先简单消毒、止血。但如果遇到动脉血管尤其是大的动脉血管出血,如不及时止血,就会危及生命。
黄志耿强调,一些外伤引起的内出血,是体内血管破裂,血液虽未外流,但患儿会出现典型的失血症状,如脸色苍白、 冷汗淋漓、呼吸急迫、心慌气短、脉搏细而弱,甚至摸不到,血压急剧下降,此时家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勿掉以轻心。
一般常规的止血方法有普通止血法、指压止血法和加压绷扎止血法等。普通较小伤口的外伤出血,可用生理盐水(用 9克盐加冷开水1000毫升配成生理盐水)冲洗局部,盖上消毒纱布,用绷带或其他布类带子较紧地包扎局部,以不出血为 度。如头部或其他毛发较多的部位受伤,应先剪去毛发,清洗、消毒局部,再按上述方法包扎。
如果出血部位位于某些部位的动脉,应让熟悉止血部位者用拇指压住出血的血管上端(近心端),压闭血管以断血流。一旦遇到伤口较大、出血很多的情况,则应尽快用消毒白纱布、棉花等作成软垫直接放在伤口上, 紧紧绷扎以达到止血目的。另外,加垫可用在肢体的弯曲处,如肘窝、腋窝处,然后用绷带把肢体弯曲起来,使用“8”字形绷带缠起。当头部受伤时,可用棉花做成环形,用绷带绕好放在伤口正中心,然后用绷带或三角巾包缠。
烧伤烫伤现场急救五步骤
烧伤和烫伤也是儿童较常遇到的外伤突发状况,往往后果也比成人严重。 如果发生严重的烧、烫伤,应立即遵循“一灭、二查、三防、四包、五送”这五个步骤的现场急救,为患儿赢得最佳的治疗时间。一灭即要及时扑灭孩子身上的火,及时脱去衣物,尤其是冬天更应注意孩子身上是否存在“暗火”燃烧的情况。如身上沾有热粥、热菜等,要尽快地轻轻揩去。二查即赶紧检查烧、烫伤的部位、面积、深度等。同时要察看孩子有无休克、昏迷,有无严重的合并症如脑外伤、内脏破裂、骨折、煤气中毒等情况。三防即在烧、烫伤刚刚发生后,应预防休克和窒息。如有条件,可让孩子服用止痛剂, 以免孩子由于剧痛引起休克;对于烦躁口渴要喝水的孩子,可喂服少量淡盐水。同时要预防创面感染,注意保护创面。四包即选用干净毛巾或其他软织物包裹、覆盖创面。五送即尽快送医院救治。
黄志耿表示,如果发生的只是很小面积烧、烫伤,家长也可以选择在家里处理。首先用冷却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小心清除粘在伤口处杂物,当衣物粘在皮肤时不要用力扯下,最好把伤口放在生理盐水中反复浸、洗。对部分四肢和躯干受伤的患儿,可用一层消毒纱布贴敷在创面局部,盖上几层纱布或棉垫包扎,创面修复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应尽早请医生检查处理。头、面部等处的小面积烧、烫伤,经过清洁创面后,可采用暴露疗法,不必包扎,注意保持创面不受感染。(转载自《揭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