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星星 通讯员 方琼坤
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称,广东已进入登革热发病高峰季节,特别是潮州市登革热疫情规模较大,目前尚未有效控制。虽我市目前尚未有登革热病例报道,但防控任务相当艰巨,疾控专家呼吁广大市民人人动手,做好防蚊灭蚊的工作。
究竟是什么蚊子威力如此大?登革热病毒又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该如何预防?记者近日就上述问题采访了普宁华侨医院急诊科负责人傅万颖内科主治医师。
池塘积水易孳生伊蚊
据傅医生介绍,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其特征为发热、关节痛、肌肉痛、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病死率低,一旦经受带病毒的蚊子(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变成急性传染病,则会出现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症状,病死率高。
雨量多、气温高而潮湿的地区发病率高,伊蚊数量多,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如池潭、花瓶积水等)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都可发生流行。因此,各级单位应针对办公室、单位内部绿化区、庭院、假山及水池等各类场所开展翻盘倒罐、清理孳生地等工作,开展灭蚊行动,降低蚊虫密度。市民应自觉对家庭内的花瓶、花盆及花盆托盆等蚊虫孳生点进行清理,并定期灭蚊。
出现发热、皮疹和骨关节痛应及时就诊
傅医生提醒广大市民,发热是登革热的典型症状之一,该病起病急,患者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持续5~7日体温渐降,同时可伴有头痛、腰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有的患者还会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虚脱状态。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流鼻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皮下出血等。临床中,登革热患者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亦可出现肝脏肿大,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等肝功能损害表现。
由于普通的登革热常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状,而重症登革热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 3~5日后病情会突然加重,可有剧烈头痛、呕吐、昏迷、抽搐、大出汗、手脚冰凉、口唇、指甲发紫等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中枢感染症状(颈项强直等)、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病死率较高。因此,傅医生提醒,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和骨关节疼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灭蚊是控制登革热有效方法
傅医生表示,登革热不会人传人,蚊子是其传播媒介,因此控制登革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灭蚊。二次感染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等基础疾病者;老人或婴幼儿;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孕妇等高危人群应重点防止蚊虫叮咬。
一方面,要重点消除孳生地和幼虫,翻盆倒罐,填堵树洞,对饮用水容器勤洗刷,勤换水,加盖防蚊。对难以彻底清除的非饮用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油类或缓释杀虫剂。另一方面,要杀灭成蚊,室内用喷洒或施用对人无毒害的杀虫剂消灭成蚊。室外在搞好环境卫生的基础上重点对成蚊较多的竹、树林、陶器场、废轮胎堆积站等场所使用杀虫剂。第三,市民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转载自《揭阳日报》)